2022亚马逊卖家避坑指南
一、亚马逊账户信息不要随意修改
卖家注册完账户以后, 不要更改信息如:公司办公地址、注册邮箱、绑定手机号
变更地址容易触发亚马逊地址审核,需要明信片验证后,才能启用账户
注册邮箱、绑定手机号变更,可能会被亚马逊认为账户被盗,导致卖家账户临时锁定,需要重新修改密码,才能登录
二、注册亚马逊账户时,法人姓名、公司名称不能有误
2020年6月我们买了一批公司资料,法人都能配合,交给运营注册,结果运营注册其中一家时,把法人名字其中一个字,打成谐音字。
奇葩的是,账户注册下来了,但是,运营了5个月左右,遭遇二审
亚马逊审核团队审核资料发现, 法人姓名跟我们提交资料不一致, 要求我们重新提供资料
我们当然无法提交, 由此 ,开启了拉锯战,不断换客服, 不断解释是由于失误, 导致法人姓名输入错误,但是,亚马逊客服,你懂的,水的一比, 不断要求提供证明,最后通过付费招商经理, 辅助审核团队,才申诉回来,整整浪费了2周时间
一字之差,少赚了千刀,真是一字千金,多么痛的领悟啊!
三、信用卡、收款卡不要随便换
如信用卡注销、丢失,需要更换信用卡,
如想要更换收款渠道,更换收款卡,
一定不要随意变更,否则会触发审核,耽误时间
正确姿势是后台开case,备案后,才能更换
信用卡更换开CASE路径:getsupport-selling on amazon- your account- Update credit card information
收款卡更换开CASE路径:getsupport-selling on amazon- your account- Update bank account information
图片来源:亚马逊后台截图
四、文案,ST不要放别人品牌
产品标题和核心关键词,千万不要添加其他品牌。有的卖家觉得别人品牌词流量大,.
本着,有便宜不赚,王八蛋的想法,
把竞品品牌词放自己的 Listing文案里,这种行为可能会被其他卖家举报。
嘿, 一举报,一个准儿
那放后台的search term里面,是不是别的卖家看不到,就没办法举报了呢?
你觉得亚马逊是吃干饭的吗,机器人只要扫一遍,检测到了, listing就被下架
如果遇到这种情况,可以再通过后台的绩效-账户状况/绩效通知,锁定问题,了解绩效状况删除侵权内容,再写POA整改申诉。
五、选品不做市场调研,直接大批备货
做亚马逊,“三分靠运营,七分靠选品”,这句话,绝不是空穴来风,产品比运营更重要。
很多卖家容易跟风,市场上什么产品卖得火爆,就跟着卖什么产品,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力,更不考虑资金运转。
例如:平衡车、指尖陀螺、指尖猴子,这些热销产品被多少人跟风,最后多少人因为竞争激烈、资金周转不动、品牌侵权等问题,疯狂贱卖,赚了个寂寞而已。
产品未动,市调先行。要用数据和逻辑推理来支撑,你是否要做这款产品,绝非拍脑袋下决策
我也写了好几篇选品文章,如有需要,可点击链接查看
月薪5万的产品经理,教你这样做亚马逊市场调研
亚马逊选品-手把手教你做市场调研
2020选品方法之选品工具篇
六、不注意平台规则,触及平台红线
亚马逊是一个事儿B平台,很多卖家不注意研究平台规则,注册个新店铺,手上还没焐热乎儿,就因为踩红线,歇菜了。
红线很多,刷、单、刷评、放小卡片引流、使用黑科技运营、产品质量太差,发货时效没跟上、售后客服水平太差、侵权问题、安规问题,
凡出现上述问题,亚马逊轻则删除Listing,重则移除销售权限。
接下来就是申诉,写POA, 跟亚马逊申诉团队拉锯,苦也
七、侵权产品不要碰
侵权是很严重的行为,亚马逊零容忍。
侵权分专利侵权、品牌侵权
专利侵权即别人的发明专利或者外观专利产品,你没有获得授权,是不能售卖的
品牌侵权即没有获得别人品牌授权,不能售卖对方品牌产品
如产品被判侵权,可与权利人协商,花钱消灾,撤销投诉,或者卖家删除此listing,退出市场。
八、敏感货要谨慎
新手卖家经验不足,资源较少,选品初期尽量避免敏感产品。
敏感产品指
第一类:带电、带磁、带粉、有异味、液体等产品类型。
第二类:大牌产品的周边产品(大部分都是打侵权擦边球的产品);
第三类:含有食品或药品等敏感关键词或敏感成分的产品;
这类产品需找专业头程服务商
且,要提前准备相关认证,防止亚马逊因产品安全问题下架。
九、垄断类目不要入
有些品类,已经被大卖垄断
盲目进入,结果可能一地鸡毛。
十、Made in china标识
产品的外包装上标注“原产地标识”,对于老卖家来说,这是习惯性行为了。但,有些新卖家或者不熟悉,或者疏忽,没有标注“原产地标识”,恰好遇上海关查验,产品无法放行,要么缴纳罚金,要么被海关给扣押。
问题虽小,代价很高。
我们一般把“Made in China”编辑到产品标签和箱唛上,这样就比较节约操作的时间。用pdf编辑软件把“Made in China”,输入到标签里。
如果是自己的包装袋和外箱,已经包含了“Made in China”,标签就不再需要加。
还有淘宝上也卖这种小标贴,一个一个贴上去稍微麻烦一点
十一、Small parts防窒息标识
有卖家被投诉,产品包装袋上没有标注“窒息警告”,导致listing被亚马逊强制下架。
亚马逊对塑料材质的外包装袋有如下规定:
所有口径大于或等于5英寸的塑料袋或收缩袋,必须有“窒息警告”标识。所有开口大于婴儿头部的的袋子塑料袋或收缩袋,必须有“窒息警告”标识。
符合以上标准的塑料包装袋,都必须在包装袋上注明“窒息警告”。
十二、上传产品到错误类目
有朋友反映产品上线后广告效果极差,没有曝光,钱花不出去。
很多人以为出价有问题,但调整竞价后,依然无济于事,那就需要考虑是不是产品类目不对。
不管单个上传产品,还是批量表格上传,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类目,及时广告优化的再好,方向也是错的,效果差是正常的。错放类目,亚马逊是基本不会给流量扶植的
遇到这种情况,要赶紧查询竞品,看正确的类目是哪个,然后优先用批量上传表格,重新Partial update,更新内容包含:产品类目item category,类目名称item type name,类目关键词item type keyword.
十三、Listing因含有敏感词变狗
有些类目产品时常因为产品含有某些关键词,被判定违规下架,比如空净会被判定杀虫剂;灭蚊灯被判杀虫剂;筋膜枪被判成人用品,或者有些误放了种族主义、违反法律等词汇
遇到问题,先别慌,首先要查看performance里面发的下架通知,看邮件是否列明原因
然后分别对listing的标题、五点描述、长描述、search term等模块进行自查是否含有敏感词。
卖家在优化listing的时候,可能并不会添加敏感词,但竞争对手可能通过跨站点跟卖ASIN,在listing中添加敏感词,触发亚马逊的审核,最终导致原listing下架。
卖家可根据各站点,使用品牌搜索查看,是否会出现自己的listing,是否被跨站点跟卖。若出现跨站点跟卖恶搞,可以选择开通该站点,利用自己先上传UPC的主动权,更改listing内容。
十四、折扣重叠
有卖家折扣操作猛如虎,一看销售额惨如狗,折扣重叠,是所有经历过的卖家心中的痛
一不小心,就搞了个0元购
2021年以前,如果出现失误导致的折扣重叠,卖家还可以联系亚马逊客服,协助取消订单。但是2021年后,亚马逊不允许客服协助卖家取消订单。
自己重叠的订单,跪着也要发完
如果产品需要促销力度较大,推广渠道比较多,建议大家做好表格登记
运营当天做的促销,主管要审核,确认没有重复才能组合测试
做促销期间,也要不定期检查单量,看是否有异常行为,如出现异常单量,及时下载报表,出现重叠,立马暂停其中一个折扣
这里要强调下, 折扣出现叠加,单量暴增,大家千万不要着急忙慌的把折扣都关掉,把listing关掉
那么大的单量,肯定拉升了产品排名,可以把折扣调小,自然单多出一些,稍微加大广告力度,维持产品排名, 多出的自然单就当弥补下0元购带来的损失吧
十五、跟卖陷阱
行内亲切的称呼做跟卖的为跟卖狗。
新卖家,有些没有商标注册和品牌备案,在遇到无良跟卖时,辛苦培育起来的listing被分走单量,又赶不走跟卖狗,这时候敢跟卖服务商就出现了。
有些良心服务商会在赶跟卖获得成效的时候收钱,有质保期,服务不错。
但有些无良服务商,跟卖狗一丘之貉。他们发现卖家愿意为赶跟卖付费后,就开始利用小号跟卖卖家。当卖家发现再次被跟卖的时候,向赶跟卖服务商寻求帮助,形成恶性循环。
对待这种服务商,多去卖家之家上曝光,也记得提前去查一查,看是否合作的服务商已经被曝光过
十六、FBA fee多关注,防止被多收
亚马逊的FBA FEE 有时会抽风,突然变更,如果卖家不及时发现,有可能会被多收费用。
我一般是做一个表格,让运营15天更新一次自己负责产品的FBA FEE, 有异常,及时开CASE查询
十七、定期采购产品发票
做亚马逊,发票真的太重要了
产品被投诉,需要发票申诉
产品安全性审查,需要发票申诉
产品质量问题,需要发票申诉
货件丢件,需要发票申诉
采购发票要注意,发票抬头、地址要与营业执照保持一致,开票数量跟发货数量大体一致
保持时效在180天内, 也就是说,要定期采购发票
如果等到产品被下架,需要申诉的时候,再采购,申诉通过率会大大降低
十八、发货前,卖家之家查货代,是否有黑历史
现在发货不仅有价格成本,还有时间成本
有些无良货代冒充一手货代,高价哄你走货
还有些会把你要走的渠道,换成其他低价渠道,赚取差价,导致货物派送延迟
与货代合作前,要查下货代公司是否经营异常,去卖家之家查下是否有别的卖家曝光过
十九、入职前,查下公司是不是已经被其他人踩坑过
想要入职跨境电商行业,投简历前, 最好去查下,是否有人曝光过该公司,
可以知乎、小红书、若比邻网站搜下
当然,兼听则明,没有完美的公司,差不多就行了
有些公司真的是太烂了,就没必要再去踩坑了